新闻资讯 |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二十大代表聚焦科技创新 努力掌握关键技术攀登科技高峰转载来源: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当前,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防汛减灾系统、炼钢流程智能化、建立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分子筛”材料技术攻关、缝纫机创新改良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这背后,凝聚了一批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党员代表、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心血。 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近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从学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角度,梳理并重点介绍在我国科技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创新能力、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科研态度、优秀品质和爱岗敬业精神。 【二十大代表】周雷:勇攀量子科技产业化新高峰 周雷,理学博士,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负责和参与国家城域量子通信组网技术等多个重大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获评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等。 8月26日,合肥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这是全国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面提升了电子政务安全防护水平。未来,合肥市还将基于量子城域网,深化量子安全应用,助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量子中心”。 从10年前的“城域试验示范网”华丽转身为实用化的“城域网”,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技术成员和新型密钥管控系统负责人,周雷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带领团队克服了一系列关键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 追逐量子,克难前行。投身量子研究10多年来,周雷勇攀科技创新高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梦想来自内心的执著追求。2009年,从中国科大博士毕业后,周雷加入国内率先从事量子科技产业化的企业——科大国盾量子,潜心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实用化开发,为中国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制高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时,量子科技产业化之路刚刚开启。周雷和伙伴们逐梦而行,勇敢地攀登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新高峰。 量子通信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专业性、技术性极强。周雷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密码学、数据传输、光通信、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及业务知识,提升自己的技术广度和深度,努力设计和开发出更好的量子通信产品。 2010年,国盾量子承担了“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的产品开发和建设”工作。这项工作是将量子通信网络从“局域网”向“城域网”拓展的重要一步。 周雷带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一年攻关,成功搭建46个节点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和软件产品登记20余项,适用于大规模、网络化量子通信系统的密钥管控系统成功上线。 在量子通信科技产业化上初露锋芒后,周雷和技术团队开始迎接更大的挑战——建设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这是一条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 “要连接各地城域接入网络,打造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成大尺度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平台。”周雷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时两年最终实现全线贯通。 2017年9月,周雷参与“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向未来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0多年的拼搏奋进,留下坚实的脚印。无论是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武合干线”“墨子号”星地一体广域网络,还是上海陆家嘴金融网、合肥量子城域网等城域网络建设,周雷始终奋斗在科技创新一线,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带领团队在量子产业之路上收获累累硕果。 “目前,我们主要在参与国家京汉广等骨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在量子通信应用方面,周雷率领团队支撑中电信量子的量子密话;在量子计算方面,为“祖冲之号”提供室温调控系统,助力这款量子计算机跻身“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很有前途、非常重要。”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来到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让周雷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努力掌握关键技术、抢占源头创新前沿,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使命。”面对量子科技应用的广阔未来,周雷表示,将矢志量子科技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攀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峰,为打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中心”不断贡献力量。 【二十大代表】孟祥飞:创新驱动 为“国之重器”再书辉煌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光荣,更是责任。”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拼搏奋斗,攻坚克难,为“国之重器”再书辉煌。 2009年,国家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筹建首家国家超算中心,孟祥飞参与到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研制。多年来,孟祥飞带领团队实现了“天河”大到模拟宇宙的形成演化,小到模拟一个个原子组合成新材料的过程。现在“天河”超级计算机在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石油勘探、基因科技、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数十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支持重大创新突破和成果超过4000项。 “天河”真正成为了“国之重器”。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孟祥飞介绍说,“现在每天在‘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计算研发任务超过了15000项,有8000多个科研企业政府机构团队在‘天河’上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已经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平台。‘深海一号’的数字化设计、白鹤滩水电站抗震分析等大工程的背后都有‘天河’的贡献。” “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采用了系统性的自主技术,即自主计算处理器、自主高速通信网络技术以及自主操作系统。“全自主生态需要不断地向应用端、向新的产业领域和科技创新领域延伸,推动自主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深入发展。”孟祥飞说,“我们坚持以创新驱动天津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不断健全和壮大信创产业链,这既是为天津发展培育动能,更是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孟祥飞表示,“作为二十大代表,我一定尽职尽责,继续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二十大代表】张连钢:潜心冲击港口科技制高点 张连钢今年62岁,是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大学毕业后,张连钢进入青岛港务局机关工作。1983年,青岛港组织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对码头建设一线心驰神往的张连钢主动请缨,一干就是几十年。 2013年,青岛港集团党委决定启动自动化码头建设,张连钢既懂集装箱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又懂生产业务,成为筹建组长的不二人选。当时他正处在肺癌术后恢复期,带着重病之躯勇挑重担。 “那时,建设自动化码头不仅费用高昂,而且被西方实行技术封锁。”张连钢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张连钢带领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研讨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 为加快科研进度,张连钢和团队搬进在海边临时搭建的集装箱简易房里,白天查看施工进度、解决问题,晚上在简易房里攻关科研项目……最终,团队成功攻克了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还研发出了能够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的机器人、恶劣天气“一键锚定”轨道吊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运营,成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首船作业中,平均装卸效率达到每小时26.1自然箱,创下当时世界最高纪录。 虽然一期项目成果丰硕,张连钢却并不满足。二期建设时,他坚持把“氢+5G”作为主攻方向,带领团队梳理出1329项攻关课题,升级核心系统197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仅1年半,二期工程5G智慧码头就投产运营。 “青岛港还有更多传统码头需要升级改造,任务非常艰巨。”如今,刚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张连钢仍然奋战在码头建设一线,为自动化码头建设贡献力量。 【二十大代表】李胜:科技创新赋能“智慧防汛减灾”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安危和发展大局,能够为这样的事业奋斗,是我的荣幸。”长期从事洪涝灾害预警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胜,这样解读他对这份科技创新工作的执着。 2000年,李胜与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东方世纪公司,组建研发团队,初衷是创建一个可监测全国汛情旱情的预警平台。 然而,研发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背后是这个团队十多年的坚守。 直到2014年,困局打开。那年9月,“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启动,这给李胜团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经过7个月激烈比拼,李胜带领公司开发的“东方祥云”平台从全球8615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最高奖——“云端大奖”,整个团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东方祥云”及其系列产品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将防汛抗旱工作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警:完成汛情监测预警“一张图”全覆盖,2分20秒即能实现全国670余万计算断面72小时洪水预报,成为自主可控的全国产化洪水预报系统,为国家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预警信息早发出一分钟、多传播一个人,都对挽救生命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李胜说,“东方祥云”能将中小流域山洪提前1至4小时预警,大幅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18年,助力贵州省成功应对6·19大洪水等11次暴雨洪水侵袭,帮助提前转移群众1.63万人;今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部门利用“东方祥云”共发送预警信息28万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历史性极端暴雨下的山洪灾害零死亡。 2019年,根据应急管理部的任务安排,该公司仅用40天时间就完成了需要2年研发周期的研发任务,成功开发出“全国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数据显示,2020年,面对洪涝灾害多发态势,仅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平台就累计提供洪水预警69万余条。同年6月,该平台提前10小时预测预警连接贵州和四川两省铁路轨道遭受淹没的风险。 今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的6.8级地震,立即触发“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态势分析系统”,系统在18分钟内向应急管理部等相关单位发送了地震中心周边5公里、10公里、20公里、50公里不同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学校、危险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医院、救援力量、物资仓库等重要设施相关信息。对该区域的实时雨情、水情以及未来3天的区域降水预报进行综合分析,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十年来,李胜深耕水利信息化行业,他领衔打造的“东方祥云”大数据平台,集气象、洪水、旱情态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为一体,在以3名院士为主的全国专家组评审意见中,获得了“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肯定,为全国水利信息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李胜带领的公司团队技术和预警、预报、预演和预案“四预”要求契合度很高,能满足智慧水利建设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预警预报、水库联合调度、洪水推演、三维模拟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需求,公司服务范围扩大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1个市、1803个县的政府部门。 创新永不止步,李胜认为预警的技术和普及度还有提升空间:“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升级,通过数字赋能,强化多灾种联合减灾能力,为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注入科技力量;统筹考虑减灾与兴利,探索洪水资源利用规律。”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深感荣光,也深知责任重大。我一定认真履行好代表职责和使命。”李胜表示。 【二十大代表】于吉红:筑梦化学 科技报国 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已有30余年,探寻解开“黑匣子”的秘钥。 分子筛,是可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规整的纳米孔道结构,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材料。特别是分子筛作为石油化工领域最重要的固体催化材料,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1989年师从著名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于吉红就对分子筛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留校任教后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徐先生经常跟我说,做研究一定要瞄准最前沿、占领制高点,要有超前思维,要做别人没有想到做或者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于吉红说,老师的话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向前。 但研究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特别是一些热点材料的出现,使得许多人放弃了分子筛这一传统材料的研究。不少人都劝于吉红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但她不为所动,在这个领域一直坚守,并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于吉红带领团队下苦功夫,历经多年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合成了数种新结构类型分子筛,实现了中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们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谈及当下分子筛研究的意义,于吉红表示,分子筛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并且能在“双碳”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于吉红表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减碳和固碳,而在化学工业领域,减碳的重要路径是增效降耗和能源替代,固碳的重要路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高效分离捕集和贮存转化。作为化学中重要的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材料,分子筛材料在这些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面对当前新能源技术对储能材料的重大需求,于吉红团队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有效解决了传统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界面构建困难、内部锂枝晶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从而为固态电解质材料和固态储能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分子筛材料的发展起步虽然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近年来,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推动下,国内分子筛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分子筛生产国和需求国。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于吉红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潜心科研,为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十大代表】陈玲玲:“和时间赛跑”是一种常态 读书期间,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管理;从事科研后,也几乎没有周末。甚至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工作……对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长陈玲玲来说,“和时间赛跑”是一种常态。 留着干练短发、有着温柔笑容的陈玲玲,是一位年纪轻轻且成就卓著的生命科学家,她长期从事基础前沿的RNA(核糖核酸)生物学研究。 作为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特别人才”,陈玲玲博士毕业后,从招募团队、申请经费开始,带领团队艰苦摸索、不懈努力,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开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谈及选择的人生路径,陈玲玲说,她这一代人,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学发现是责任,也是初心。 陈玲玲很早就树立了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1998年,20岁的她在兰州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同年级生物学系第一批发展的学生党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一位在普通岗位上工作得非常出色的老党员,一直对她有深刻影响。今年70岁的母亲为了支持女儿的工作,在上海帮着带外孙女。“我觉得不能经常陪妈妈是一种遗憾,但妈妈总是对我说:为党和国家工作,就是对父母尽孝。” 近10年来,陈玲玲感受到中国科技力量在飞速提升,创新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一线代表,她的经历见证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做基础研究都是在探索未知,可能10年后才会发现它的重要科学意义。过去这些年,我们就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型RNA分子,现在也发现这些RNA的异常表达与人类疾病有关联。” 陈玲玲曾分享说,做科研要聚焦三类:做别人不做的,不重复自己做过的,围绕关键问题、不拘泥于研究手段。建组11年来,她带领团队发表SCI论文60余篇,担任顶尖期刊Cell和Science编委,并参与多个国际期刊的发展和规划,同时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RNA Society会议委员等职。 目前,陈玲玲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并积极推动RNA新技术、新方法在小胖威利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以期利用相关RNA研究前沿成果发展疾病诊疗新技术。 这些年,陈玲玲感受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环境持续改善,身边的博士后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加强。她希望未来,青年科技人才的上升空间能够进一步打通。 作为共产党员,陈玲玲非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她多次将自身研究经历与青年女性交流,鼓励她们投身科学;多次开放实验室,为中小学生接触科学搭建桥梁,接纳初高中学生前来实验室进行科学实践,还走进建襄小学、南洋模范中学等讲授科普报告,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前不久,得知自己当选为二十大代表,陈玲玲感到非常光荣,但更多的是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把科研做好,把团队带好,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好。未来,我们会去揭示更多的RNA生物学功能,期望能够把前沿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惠及大众健康,继续做好对大众真正有用的工作。” 【二十大代表】唐笑宇:争做最好的炼钢工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里,天车吊着巨型钢包隆隆划过,转炉中炉火通红,钢水翻涌。唐笑宇手持对讲机,冒着热浪叮嘱同事注意控制好转炉中间氧、出钢温度等指标。 今年37岁的唐笑宇是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转炉车间副主任。2008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扎根生产一线,推进科技创新。从普通上料工到转炉炉长,从炼钢技术带头人到站上世界炼钢赛事最高领奖台,唐笑宇始终不忘自己的“雄心”——做全厂最好的炼钢工。 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走进车间,唐笑宇满怀兴奋和期待,坚信自己能干出一番成绩。 每天和工友们一起在炉台上摸爬滚打,见缝插针向老师傅们虚心求教,下班后用心总结经验……凭着爱学习、肯钻研的劲头,唐笑宇仅用2年时间就从一名上料工成长为全厂最年轻的炼钢工和转炉炉长。 “既然选择了钢铁行业,我就要成为这一行的精英。”唐笑宇这样自勉。 当炉长的第一年,他就带领班组从工艺操作、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攻关。当时,厂里技术人员认为,200吨以上的大型转炉使用“留渣法”冶炼,可能导致钢水喷溅,造成生产事故。当唐笑宇提出要用“留渣法”冶炼时,各种质疑声不断。 打破质疑,要靠事实说话。唐笑宇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每天记录分析生产数据,最终通过调整加料时机、枪位等,摸索出了260吨转炉留渣冶炼方法,打破了转炉冶炼的脱磷瓶颈,带动班组指标全面提升。 凭借工艺创新和精益求精的操作,唐笑宇在全厂12个炼钢小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一,还创下连续10个月钢水成分不超内控的纪录。 要成为最好的炼钢工,就要持续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为降低生产成本,2013年,唐笑宇在“留渣法”冶炼基础上,推行“少渣冶炼”新工艺。这一新工艺具有挑战性,但能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唐笑宇和同事们大胆创新,终于将260吨转炉工序灰耗降到吨钢15公斤。仅石灰消耗一项,每月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他还探索出一种颠覆性的溅渣护炉方法——“高温、高氧炉渣溅渣操作法”,既维护了转炉炉况,又明显降低了成本。 工作14年来,唐笑宇始终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 钢水终点氧含量是影响钢水纯净度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降氧会导致钢水中的磷等成分超标,不降氧则很难提高纯净度。“技术创新就要实现‘鱼’和‘熊掌’兼得。”面对汽车板钢材对强度、韧性等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唐笑宇和攻关团队历经2年时间,终于将汽车板钢水终点氧含量降低40%多,提高了钢水纯净度,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18年,在第12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上,唐笑宇从50多个国家15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职业组冠军,为我国钢铁工人争得了荣誉。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河北工匠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今年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二十大代表】阮玲斐:越是有难度 越要试一试 “不只是速度达到7000转,设备产生声音和震动也要控制。”见到浙江新顺发缝纫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质部部长阮玲斐时,她和同事正在讨论质量提升改进的创新项目。 在改进创新过程中,重来是常态。为了能让新品达到行业领跑标准,他们已经展开了近半年的研究,这回的设计案依旧没能让阮玲斐满意,她想要的不仅是新品转速快,还要噪音低、震动小。 “很难,但总要试一试。”阮玲斐这么说,也这么做。她用近三十年的尝试,让自己从一名流水线上的女工成为缝纫机这一行业的标准制定者。虽然获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等荣誉,但阮玲斐觉得最让自己骄傲地是“完成了想学一门技术的梦想”。 阮玲斐时时冲在一线,自有她的底气。为了了解生产,她花了近十年时间,把不同类型的生产线待了个遍,缝纫机是否合格,光听运转的声音就能判断。对机械一窍不通的她还拜师求艺,学会看图测量、整机检验、设计缝纫机等本领。 有底气,敢冲锋。阮玲斐不断冲锋的勇气来自第一个研究项目的成功。 阮玲斐第一个研究项目高速曲折缝纫机用于童装装饰以及内衣曲折缝纫,速度快、精度高,缝制的走线平整、精美。但这一技术当时被国外垄断,国内的研发也尚属首次。“对照国外产品,第一回做出的样品像模像样。但是一启动,问题就暴露了,产品转速提升,摆针落针的精度就降低了。”阮玲斐终于明白前辈们所说的“产品好学,工艺难得”。 没有现成的答案,就自己找答案。阮玲斐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冒了上来,她想事情虽难但总要有人去做,也总有办法克服。向研发中心同事请教、倒时差向国外专家求教,那段时间阮玲斐是研发部最晚下班的人。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高速曲折缝纫机打破国外垄断,开始投产试用,降低购买费用近三成。掌握技术、成为高级技师,就在大家觉得阮玲斐会在研发上更进一步时,她选择换岗成为品质部的一员。“技术研发和品质紧密相连,有技术还得有品质,才能获得市场长久的认可。”第一次研发新品产生的质量问题,依旧是阮玲斐心中的一根刺,时时提醒她要保证品质。 今年,阮玲斐有了个新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这让她意外又惊喜,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她看来,目前技术工人在发展上有空间、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也越来越尊崇工匠精神。阮玲斐笑言,她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有了一颗匠人之心。如今,她想用行动坚守并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名片擦得更亮。 (注:内容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机构和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新商科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
上一篇:初学钣金设计 | 下一篇:二十大代表风采|马黎明:从技术工人到技能大师 |
— 产品中心 — |
PRODUCT CENTER |
— 联系我们 — |
|
CONTACT US |
|
|
|
CopyRight 2017-2018 华飞工业技术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27793号 豫ICP备19025231号 推广支持:通科seo优化 |